三菱(Mitsubishi)PLC, 三菱触摸屏 三菱plc编程软件 三菱plc视频教程 三菱plc书籍免费下载 三菱(Mitsubishi)伺服
世界居住条件调查日(2月28日)即将到来,相较于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的人均居住面积已经从不足4平方米提升到如今的30平方米。然而,人类在不断追求居住舒适度的同时,全球能源与环境也在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三分之一
也许你有所不知,在我国,人们为了满足自己不同的功能需求所建造的房子,其耗能占到了社会总能耗的27%左右。发达国家的这项数据约为33%,而美国则是达到了40%。建筑能耗高几乎成为了一个全球问题。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院长徐伟告诉记者,在所有建筑能耗中,建筑设备运行的能耗占了最大的比例,最主要的就是采暖和制冷。在我国北方,尽管采暖城市居住面积只占到全国城市居住面积的10%,但建筑能耗却占到了40%,可见,北方冬天室内温暖如春的代价着实不小。
虽然,目前看来,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中国建筑能耗低于发达国家,但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房屋单位建筑面积的能耗却是他们的2~3倍。
据了解,我国的建筑耗能已超过5亿吨标煤,如果用这些煤来发电,将能够产生出约15000亿度电,是2011年三峡电站发电量的19倍。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统计显示,我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建筑面积接近20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底,中国房屋建筑面积将新增近200亿平方米,这些新增建筑将源源不断地消耗大量能源。
节能技术因地制宜
正因为当前全球建筑能耗数量惊人,建筑节能的潜力也非常大。
所谓节能建筑,首先是在遵循不同气候条件的基础上实现的,要对建筑规划分区、建筑朝向、间距、太阳辐射、风向以及外部空间环境进行研究后,设计出适合这个区域的节能方法。
徐伟告诉记者,目前的节能技术主要有:维护结构的节能,包括建筑自身的墙体、门窗等;空调系统、供暖系统、生活热水系统等系统节能;照明、动力输送系统节能,比如电梯、照明灯;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如太阳能、光电、地热等;对于公共建筑而言,还涉及建筑设备的监控系统。
由于南北方气候条件的差异,北方建筑降低能耗的主要措施是增强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而南方建筑则需要隔热。
“诺亚”——美国新奥尔良的超大型生态建筑
建筑保温最主要的就是采用一些高效的墙体保温材料,或者加厚墙体的保温层。隔热则需要各种屋顶遮阳、外墙遮阳、窗户外遮阳等措施,以减少太阳辐射,同时加强各种自然通风手段,通过自然通风缩短空调运行时间。
西方的绿色节能建筑除了注重保温隔热外,更强调采用“整体系统”的节能设计方法。
比如,他们利用室内人体和设备散热来满足建筑物冬季室内大部分的采暖负荷,从而降低建筑主动采暖的需求;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光热光电技术、地源热泵技术,降低空调采暖对化石能源的消耗;采用雨水收集及回收利用系统,屋顶绿化蓄水、中水回收技术来实现建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
大型公共建筑不可忽视节能管理
在我国,大型公共建筑不足城镇建筑总面积的4%,但能耗却占我国城镇建筑总能耗的20%以上。大型公共建筑最大的耗能主要是采暖、制冷、照明等,它们比普通住宅运行能耗高5~10倍。
有研究表明,当在建筑、空调、照明等方面采用先进技术,对于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可使电耗降到目前水平的40%以下,而当对空调系统,照明等采取全面的改进措施,现有建筑的电耗也有可能降低30%~40%。
徐伟也认为,相较于住宅建筑,公共建筑耗能强度大,因此,单位建筑面积的节能潜力更高,进行集中性的优化、改造后,节能效果也会更加明显。
“不过,每每说到建筑节能,人们最容易想到的是采用节能技术,而往往忽略运行管理上的节能潜力,这也就是为什么有时候好的技术、设施应用后却没有产生应有的节能效果。”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研究所所长苗启松认为,建筑能耗情况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备运行、管理、维护水平的高低。这在公共建筑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在国外,公共建筑需要定期采集实际能耗,并把每栋建筑当年的能耗量与过去一年的进行对比,发现异常情况时进行故障排查;对建筑用能系统的运行方式进行测评,优化建筑用能方式,比如,改变早晨空调开启过早的问题,加班期减少空调开启面积,大堂空调温度偏低时要调高;另外加强对耗能设备的管理,减少建筑内设施设备的待机能耗;对建筑运行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和系统培训等等。
节能要从规划开始对于建筑节能而言,除了在设计、建造、使用过程中要减少资源的消耗,其实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就应该加以考虑。
瑞士联邦建筑师协会A级注册建筑师张万桑告诉记者,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现代化的城市规划一度讲求的是分区制,也就是由相同功能的建筑群组成一个功能区域,而区域与区域之间是分离的。因此,人们的居住地与工作、娱乐的地方往往相隔很远。
例如,目前我国许多大城市出现了在城市远郊建设居住区的热潮,但是,此类居住区普遍缺乏基础配套设施,导致了每天城市中心与郊区之间大量的通勤交通,其间接造成的能源消耗是相当巨大的。
张万桑表示,分区制源于西方上个世纪初城市规划的一个学派,但是,此后西方学者开始反思这种模式带来的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并逐渐倾向于综合城市街区的规划模式,也就是在一个区域内包含了住宅、商业、公建等建筑,该模式的特点是就近化和功能的均质化。
因此,他认为,合理的城市用地布局可以间接为建筑节能提升很大的潜力。
节能标准约束不足
按照每年新建建筑面积数量来看,我国是不折不扣的建筑大国,但在新建建筑中真正称得上“节能建筑”的依然是少数。
“我们不乏好的节能技术和设备,但节能效果的好坏还在于执行。”徐伟坦言,作为用能企业,出于经济上的考虑,节能技术应用的动力并不充足。“因此,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节能是无法完全依靠市场主动的,而是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标准约束的。”他表示。
事实上,早在1986年,我国就开始试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1999年,北方地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率先被纳入强制性标准,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2002年,原建设部发布了一系列建筑节能技术的检测标准,以节能50%为目标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体系初步建立。到了2003年,《关于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相继发布,这也意味着,全国新建的居住建筑都有了节能设计标准。
但在前期,全国城镇新建建筑在设计阶段执行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只占到一半,在施工阶段执行节能标准的不到三分之一。尽管目前,公开数据显示,到2011年,全国城镇新建建筑设计阶段执行节能50%强制性标准的比例已基本达到100%,施工阶段执行节能标准的比例也达到95.5%,但要达到节能65%设计标准的更高目标,还为时尚早。
“根本问题在于政府的实施监督力度不够,这就导致了企业的节能在执行率和执行质量方面都是大打折扣的。”徐伟指出。
来源:中国科学报责任编辑:三菱PLC www.fx-pl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