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富士康部分厂区一改往年大规模招收普工的状况。有猜测称,这与iPhone5销量下降有关。另一种解释则印证了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此前的发言——到2014年装配100万台机械臂,5到10年内看到首批完全自动化的工厂,并在数年内通过自动化消除简单重复性的工序。
和富士康一样,我市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正在谋划或正经历着一场“机器换人”,将机器人引入日常的生产、加工中。当下,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用工荒等问题的出现,工业机器人取代人工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机器换人”提高效率的新选择
截断、传递、冲压、成型、检测……在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晋亿实业有限公司的弹条车间,生产线上的机械手重复着一个个简单的动作,一根通红的钢条十几秒之内就变成了高铁扣件的零部件。
2012年,晋亿实业从德国引进弹条自动化生产线。凭借这一“机器换人”,公司减少了三分之二的用工人数,同时机械手的定位误差只有0.1厘米,精确度较人工有了大幅提高,产品不良率降低了30%以上。
类似的变化还发生在嘉兴的许多企业里。对天之华喷织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坚强来说,刚刚过去的蛇年春节是他最舒心的一个春节,因为既不用担心节后用工荒,也不用愁产品销路。而这一切变化都缘于企业实施的“机器换人”。2012年,天之华从日本引进了24台自动化涡流纺纱机,加上前道引进的德国进口设备,如今每6台纺纱机只需要1名工人看护,工厂开足马力只需51名员工。工人的劳动强度降低之后,也更愿意留下了。
据介绍,近年来我市出台了不少政策意见鼓励以设备投资为重点的有效投入,调动了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加大工业生产性投入的积极性,不少企业尝到了“机器换人”的甜头。以海宁经编行业为例,该行业高端经编机已经从2009年的2094台增加到了2012年的3028台,数码家纺织机也从2009年的665台增加到了1100台。
数据显示,2012年我市工业投资中,设备投资达457.04亿元,占全部投资比重的61.57%。“在工业生产中,人类有体力的极限,而机器人可以代替人完成许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比如在水下、高温等工作环境极端恶劣的条件下,机器人的表现比人类更稳定、更精确;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红利的渐渐丧失,劳动力成本最近几年不断上升,这也使企业不得不转而依赖机器人。”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机器换人”产业升级的新抓手
对企业来说,“机器换人”是提高效率的妙招,更是应对缺工的良方。而对政府来说,它也已经成为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
在去年年底召开的浙江省经济工作会议中,省委书记夏宝龙提出,浙江将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进“机器换人”,以现代化、自动化的装备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提升传统产业,努力实现减员增效、减能增效、减耗增效、减污染排放增效和提高优质产品率、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等“四减两提高”目标。今年市两会期间,市委书记李卫宁也提出,嘉兴要破解发展困境、提升区域竞争力,必须突出抓实“腾笼换鸟”、“机器换人”、成果转换三件大事。
如何从政府层面推进“机器换人”?目前我市各地都已经积极行动起来。作为全省20个工业强县(市、区)建设试点之一,海宁市已经率先启动“机器换人、强工增效”三年行动。“是一个‘345’的概念,让3个人完成过去5个人的工作,然后拿4个人的报酬。”海宁市市长戴峰用最通俗的语言解释了海宁正在进行的这场“机器换人”行动。
目前在海宁的产业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业依旧占较大比重,如纺织、皮革、家具三大产业就占到全市制造业总量的近一半。同时在这些行业中,普遍存在设备投资不足的问题。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海宁的皮革、服装和袜业设备投资占比均不到行业投资的10%,而这些也造成了海宁亩均产出不高。据介绍,2011年海宁每平方公里GDP产出7589万元,远低于杭州萧山区的10187万元。
正是看到这些差距,海宁提出了“机器换人”三年行动,选择亩(人)均产出小、技改潜力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点产业进行推广,具体产业包括家纺、太阳能光热、金属制品、机械电子等。该市打算每年确定50家试点企业给予政策扶持,鼓励这些企业以装备改造为重点,通过低端换高端、机械换数码、单台换成套、人工换智能这“四换工程”,推进智能化、自动化、集成化、生态化的机器改造。
目前,市经信委也已着手为推进“机器换人”制定相关方案和政策。嘉兴学院副教授周振峰是市工业领域生产性服务促进中心的一员,曾有多年服务企业的经验,最近他也在为推进“机器换人”而奔走。他表示,推进“机器换人”,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在强调设备投入的同时,一定要更多地关注人的问题,“设备购买时的选择,购买后的调试、使用和日常维护,这些都对企业的人才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器换人’更需要提升劳动者素质,否则就只能停留在表面。”